【經濟日報專訊】繁忙時間搭港鐵,港人及遊客也難免如沙甸魚擠滿車廂,豈是高官指「等多一班車」可紓解?車廂最多容納多少人,未必無數計,但設擠迫定義有用嗎?有迫爆指標是否等於不用迫?
搭港鐵是否迫爆,一來視乎不同時段、不同車站而定,二來擠迫與否也視乎個人主觀感受及忍受程度。港鐵的平均載客率,以不同時段或列車乘客加起來計算,是否可反映市民某高峰時段、某車廂內迫到如沙甸魚的苦況呢?
昨日有報道指,下月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將討論「車廂擠迫」定義,有議員認為制定標準,可讓港鐵按指標作出改善。
若有統一計算車廂內容納了多少人才算擠迫,無疑勝於只談感覺,有理據證明迫爆,聽來未嘗不是好事,惟即使有了擠迫定義,實際作用有多大呢?
北京地鐵的擠迫情況與香港不相伯仲,去年8月北京市質監局公布地鐵設計規範,車廂每平方米站立最多5人,但別以為從此不用擠,有業內人士指,有指標又如何?車廂內站多少人豈易控制?也不會有工作人員分布各車廂數人。有些車站為了限制人流,設置限流通道、收窄樓梯空間,但也難阻乘客大軍迫上車。
有內地報道引述,南京地鐵曾進行實驗,叫員工不帶任何東西擠入車廂,結果總共1,860人擠上車,以此推算,車廂每平方米可容納最多6.8人,正常情況不可能多於此數。
若本港要為「車廂擠迫」設定義,有數可計,但即使有客觀明確的「迫爆」指標,實際上可否助市民紓解迫車之苦呢?
可推票價優惠 鼓勵做「早鳥」
本地鐵路總乘客人次,從2008年的12.1億人次,增至2012年的14.31億人次。隨着人口及旅客數量增加,乘客有增無減,減少擠迫,最直接有效莫過於增班次,提高載客量,近年港鐵亦有對症下藥,加強班次服務(見表),但不可無限增加,現時部分繁忙路綫班次已1分鐘1班,是否還有其他對策?
新加坡市民對地鐵擠迫的抱怨,與本港相似,埋怨外來人口多,認為地鐵載客量超負荷。
星政府便以利誘為繁忙時段「減人」,去年6月推早鳥乘地鐵優惠,早上7時45分前從市區16個地鐵站出閘便免車費,7時45分至8時出閘則也有0.5坡元(約3.1港元)車費扣減,計劃首天繁忙時間地鐵人流減了9%。另一全球最繁忙的英國倫敦地鐵,也設繁忙和非繁忙時段不同收費,最多差近3鎊(約38港元)。
港鐵1988年曾實施早晨特惠、彈性上班優惠等,面對交通開支愈來愈高,如今再以車資優惠疏導人流,應有支持?
乘客只許站,不設座位,會否更善用車廂空間減少擠迫?愛爾蘭廉航公司Ryanair2012年提出全機改企位以接載更多乘客,港鐵可否偷師?去年底英國有智庫組織亦建議政府容許火車設第三等「只設企位」車廂,增加載客量又可降低票價。
港府開門迎客 須先紓緩擠迫
其實港鐵自2008年起已開始拆走部分車廂座位以增加空間,但被批評對老人和孕婦不便。
若乘客量一直直綫上升,部分車廂只設企位是否可行?惟如何令市民願意企足全程?若票價有得減,會否有得諗?
本港早前公布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,預測2017年旅客將達7,000萬人次,2023年料達1億人次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曾指,港人日後搭港鐵或要「等多一班車」。但港鐵迫爆並非只是考驗耐性、等多幾班車問題,而是令港人心理上對本港容納量飽和的不滿情緒加劇,擠迫空間也易令人易暴躁及抑鬱,曾有「沙甸魚」迫車經驗的港人,也或有同感。
旅客帶來經濟好處,但滿街是人、迫到怨聲四起,則也要處理。港府提倡開門迎客之餘,也要平衡本地人情緒,不止於鐵路的交通網絡,而是整體各方面的承載力,以免迫到民怨爆發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